陽明交大電子所終身講座教授李建平雖已退休,仍常在自己的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故事、教學心得和對世局的看法,除此之外他還喜歡寫詩並將詩歌朗誦作成影片在網路上分享,媒材多元且不拘。他把記錄這些心情絮語的部落格命名為「李建平的思與詩」,透過他敏銳的觀察和細膩生動的筆法,讀者得以一窺李建平理性與感性剛柔並濟的思路及內心世界。
「理性、感性兩者互為表裡」,思考必須理性,表達則可以感性。兩者兼容並不矛盾。研究半導體物理出身,李建平自有一套脈絡梳理他的這份觀點:「自然」就是美。不管是科學家或文學家藝術家追求的都是美,欣賞自然之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人是自然的產物,與自然和諧的事物能引起共鳴和美感,反之與非自然的事物,如汽車的噪音,受污染的環境則讓人心生不悅。清晨時分的鳥鳴,海邊的夕陽和滿天星光總能引人入勝,李建平詩意的說「因為它與我們的身心是和諧的。當科學家了解這些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及道理,就更能欣賞它的美。」
他的這些觀念反應在真實人生和對世間萬物的觀察,舉凡他的兒時回憶、實驗室趣聞、教授學術之路通通都是題材,在部落格「李建平的思與詩」中,他帶有豐富情感的筆觸讓人看到一個科學家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從美返台 結緣交大
李教授畢業於台大,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專攻半導體光電元件,是光電積體電路的發明人。後任職美國Rockwell Science Center。當時都做到了高階主管的位置,並沒有想回台灣工作的念頭,但是太太在1982年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在師母強烈要求下,李老師於1986年底決定返台。值得一提的是,他到交大是受了張懋中校長的影響。那時張校長受李老師邀約也在Rockwell任職,因為是交大校友,張懋中校長建議李老師考慮到交大。
後來李老師接受了郭南宏校長的邀請,返台成為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兼半導體中心主任。隔年又應阮大年校長和時任國科會副主委的鄧啓福校長之委任接下興建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的重任。這實驗室爾後更名為奈米元件實驗室,不僅是台灣第一也是全世界學術界非常頂尖的半導體研究實驗室。
台美兩地職場文化有很大差異,學校與工業界的環境也不一樣,李老師的個性喜歡自由,不愛過多的拘束,初到交大身兼教授與行政主管難免有些不適應,但當他熟悉了這裡的環境及處事眉角,就愛上了這份工作。李建平老師笑語他自有一套方法可以圓融應對,多年打磨下來的方法,說穿了很簡單:用高度的理性自律來達成發展目標,其他無愧於心。
李建平教授與學生互動氣氛熱烈,彼此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圖/李建平提供)
李教授後來又在交大建立奈米科技中心,推動奈米科技研究。成為國科會第一批國家奈米核心實驗室。中心的營運完全自給自足,不受學校任何補助。中心支援全國各學術單位,提供最先進的設備及技術。中心的績效在國科會評比中,年年第一。因為並非學校編制內單位,李老師從來沒有享受過作為主管的好處和加給。在這份任務裡,最讓李老師高興的「小確幸」是他擁有一間漂亮的辦公室,能夠在校園一角,專心做自己的事,鮮少外務叨擾,這樣的生活自得且美好。
李教授坦率的個性,難免與世俗及官場上的文化抵觸。他不接受廠商的應酬邀約,也不願意向任何關說妥協。但耿直的個性並不妨礙他與他人的交往與處事效率。他認為只要在情理上拿捏的好,一樣可以很順利地做事。他曾做過交大三個奈米中心的主任,半導體中心(現在的奈米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和奈米科技中心。但他平易近人,完全不像個作官的人。
放羊吃草的知識牧者
在教學與研究上,李教授也很有一套,他曾指導過四十餘位博士生和上百位碩士,深受學生喜愛。在美國曾帶領過十幾位博士的研究團隊,轉為教授之後,面對毫無經驗的研究生,李教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有時像老師,有時像朋友,有時又像父母。他指導學生的方式自認是「放羊吃草」。
他說自己像一個牧者,帶領學生到一片肥美的知識草原,讓他們在那裡自由的活動,自由的吃草。他不願意用耳提面命的方式「一個命令一個動作」那樣指導學生,是為了要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因為對李老師而言,教師也像一個嚮導,帶領學生到了知識寶山之中,學生必須自己去探索去發現那裡的寶藏。
所以無論是選題、研究方式及結果分析,都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和發揮,他認為唯有這樣,學生才能領略研究的樂趣,享受獲得成果的喜悅,也唯有這樣,學生才能欣賞到自然科學之美。學生未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研究工作者,畢業後才能夠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他為每一個經自己指導畢業的學生,無論在學術界或產業界都有著優異的表現而感到無比自豪。
談起大學部的學生,他自嘲有時需要「連哄帶騙」,畢竟這些學生還是半大不小的孩子,他們在課堂上不僅學習知識,還要從老師身上學習如何做人。他希望學生都能從他那裡學到一身真本事,成為他們一輩子的資產。李教授有個習慣,在學期末會寫一封信給所有修課的學生,他知道有些同學可能因為考不好而難過,有些可能因為成績差而被當掉。他鼓勵他們不要放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不要因為一次的挫折而灰心喪志,讓學生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看到希望。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學生不如從前,李老師認為並非如此,只是學習的方式和態度與過去大有不同。現在的學生碰到不懂或不知道的地方,第一時間往往去網路上找答案,結果電腦成了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前沒有網路也不普及,學生碰到問題,只好自己先想辦法解決,若解決不了再去圖書館查資料。李教授認為「思考」是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環,若沒經過思考,只是囫圇吞棗的學習,永遠無法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李老師認為,只要學生轉換一下學習的方式,多多思考,更能夠磨亮本就優秀的才華。
在教學經驗當中,眼見許多學生把讀書看作是件很痛苦的事,為了父母讀書、為考試讀書、為將來能找一個好工作讀書,完全失去了讀書的樂趣。李建平老師常對學生說,求知和求真是人的本能,就像肚子餓了要吃飯,睏了要睡覺一樣「只要依著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學習,讀書應該是很快樂的事。」
不過如今政府的政策鼓勵,加上高科技產業的高度需求,人人想學半導體,進入電子資訊產業,「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個領域。」李老師感嘆道。把一個年輕人放在錯誤的位置,不僅學不好,而且造成他們痛苦。李建平老師依然維持他教育人的堅持:只有喜歡自己所學的,才能學得好,也才能在職場上發光發熱!
李建平教授桃李滿天下,退休後用寫作紀錄著人生裡頭的點點滴滴,包含著30多年以來的教師生涯。(圖/李建平提供)
教學數十載,直至退休,李教授曾寫過一首詩「老師」,完美的詮釋了一個老師所扮演的角色與他的教育觀。
〈老師〉
你不用叫我老師
因為 我並沒有教你什麼
我只是想陪你走一段 我所熟悉的山徑
你聽那山風 那蟲鳴 那水聲
你看那遠山 那挺立的樹 那叢小花
在風中 在林中 在遠處 在近處
訴說什麼是美
落葉在你腳下 露珠沾濕了衣襟
發酸的腿 吹散的髮
悸動的心啊
那是真,真實的世界 真實的你
山徑上是前人的足跡
他曾在此跌倒 也曾在此歡呼
為那一泓山泉 為那一個蛛網
年輕人啊,我將在此道別
前面的路你單獨去走
走到山的深處,也讓山走到你的心裡
你懂了嗎…
山才是你的老師
李老師的興趣廣泛,雖然是學物理出身,也喜愛文學和藝術。雖已退休,仍然關心學術界和年輕人的議題,經常參與各式學術活動。目前的日常,便是把這些看到感受到的滴滴,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或短詩與每個人分享,偌大且複雜的概念濃縮進文字之中,有條有理的起承轉合,乘載十足真性情的心聲。